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术报告:适配体高效筛选策略及在食品危害物检测及毒性筛查中的应用
.
发布人:熊华  发布时间:2025-04-28   动态浏览次数:12


报告题目:适配体高效筛选策略及在食品危害物检测及毒性筛查中的应用

:吴世嘉

报告时间2025.4.29 上午10

报告地点5D419

主办单位: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人简介:

吴世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江苏省杰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四川省天府学者特聘专家、江南大学至善岗位教授、至善青年学者。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青年科技奖。主要围绕食源性危害因子新型生物识别分子设计筛选、新型生物纳米传感检测方法构建、粮食食品中危害因子高效降解脱毒技术以及食品危害物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迄今为止已在Biosens. Bioelectron., Chem. Eng. J., J. Hazard. Mater., Trends Food Sci. Tech., Biotechnol. Adv., Anal. Chem. ACS Sens., J. Agric. Food Chem., Food 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被引8000余次,H指数5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2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并承担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内容简介:

开展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及过敏原等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的检测和毒性评估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意义重大。本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建立了GO-SELEXCapture-SELEX以及微流控和机械自动化SELEX等核酸适配体筛选平台,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等手段解析所得适配体与靶标的结合机制,为食品安全检测及毒性筛查提供了高效识别分子。研究适配体与多种功能纳米材料界面组装机制,通过高效负载获得适配体纳米探针,结合光、电、热等多模态输出信号,设计核酸信号放大策略,创新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多种适配体传感检测模式,并研发了相应的纸基微流控芯片和便携式检测装置,可用于食品风险因子的精准快速智能检测。此外,基于适配体/核酸荧光纳米探针建立了一系列细胞成像模式,开展对风险因子及其诱导细胞凋亡信号路通中miRNACyt c等关键凋亡因子的原位可视化监控,并结合单细胞分析和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多种风险因子的细胞毒性筛查和联合毒性评估。